查看原文
其他

杨澜采访屠呦呦,你能一眼看出是假的吗?| 袁岚峰

袁岚峰 风云之声 2022-05-18

关注风云之声

提升思维层次



导读


大智慧是能得到实打实的成果,而且这个成果是别人做不到的。如果你懂得这个标准,懂得应该追求大智慧,能分辨小聪明和大智慧,那么你的思维水平就超过了90%的人。


视频链接:


https://www.ixigua.com/6946543893689139745

本视频发布于2021年4月3日,观看量已超10万


精彩呈现:


最近,在不少地方都有人转一个所谓“屠呦呦接受杨澜访谈问答录”,内容如下:

杨澜开门见山问道:“人们称您为三无科学家,请问您为什么沒有当选院士?”


屠呦呦回答:“我如果当了院士,怎么还会搞科研获诺奖?!”


现场爆发岀会心的笑声。


杨澜接着问:“您的科研成果70年代就完成了,为什么40多年后才得奖?”


屠呦呦回答:“因为诺贝尔奖一直等着我!”


现场为老人家的机智幽默报以热烈的掌声。


杨澜又问:“您获得了诺奖,现在可直接晋级院士了,是吗?”


屠呦呦摆摆手说:“不,我现在当上院士,有人会说我是被西方势力推举上去的,我这样比院士轻松多了!”


台下又是一阵掌声。


杨澜换了个话题问:“您今年85岁高寿,可以介绍一下长寿秘诀吗?”


屠呦呦微笑答道:“其实我刚才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……我长寿的秘诀就是不要当选中国院士,这样我还能多活几年!”


掌声和笑声再次响起。


杨澜最后说:“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!”


老人握着杨澜的手说:“别客气,我还得谢谢你,你不问我要钱就給我做节目!”


台下爆发岀经久不息的笑声、掌声、欢呼声!


好吧,真是一个很high的故事。不过,我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假的。你能看出来吗?


如果你不能一眼看出它假在哪里,那么我来解释一下。


首先,这个故事是把屠呦呦跟院士们对立了起来。但其实,应该批评的是院士评选制度中一些具体的问题,而不是整个院士群体。传这个故事的人肯定不知道,屠呦呦的导师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、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。还有普通人熟知的华罗庚、严济慈、侯德榜等院士,都是德高望重、为国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。所以,屠呦呦怎么可能不分青红皂白,对所有的院士冷嘲热讽呢?

 

楼之岑指导屠呦呦鉴别药材(摘自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演讲)


我们需要明白,科学家大都是很有礼貌、很注重有的放矢的人。如果要批评某些人、某些现象,他们一定会严格限定批评的范围,而不是像很多媒体那样胡乱放炮,哗众取宠。用古人的话说,这叫做“谦谦君子,温润如玉”。


然后,屠呦呦是个很忙的人,不会有时间去闲扯。她如果抽出宝贵时间上电视,讲的肯定也是如何做科学(诺贝尔奖后又有突破,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怎样的贡献?| 袁岚峰)、如何治疗疟疾、如何开发青蒿素的新用途(青蒿素抗药性居然可以克服,这是全人类的巨大幸运 | 袁岚峰)等等,而不是俏皮话。

 

青蒿素的分子结构和立体构型(摘自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演讲)


我们应该明白,时间的价值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。对一般人来说,上电视本身就是个成就,在电视上讲半天话更是可以吹一辈子。但对屠呦呦这样的大科学家(如何看待屠呦呦入围BBC“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”?| 袁岚峰)来说,上电视属于浪费时间,他们的时间要优先花在科研上。除非这个媒体活动对公众很有价值,例如领取大奖后接受采访或者有重要的研究成果需要公布,否则他们不会有空跟媒体磨牙。

 

2015年12月7日,屠呦呦做诺贝尔奖演讲


然后,杨澜是个资深主持人,不会问这种主次不分的问题。想想看,你如果是主持人,去采访屠呦呦,你会问什么?首先应该是“你如何发现了青蒿素”这种最重要的问题吧?难道你会放着大问题不问,问一堆枝节问题?如果杨澜的业务素质差到这种程度,她还能当主持人吗?


杨澜


最重要的是,这个故事表现的是小聪明,不是大智慧。


许多人的问题就是,分不清小聪明和大智慧。编这个故事的人和对这个故事信以为真的人,肯定没有大智慧,也没见过大智慧。


例如,大家都听过很多所谓“周总理智斗外国记者”的故事。


外国记者问:“为什么美国人都是抬着头走路,而中国人都是低着头走路?”周总理回答:“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,所以抬头。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,所以低头。”


外国记者问:“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?”周总理回答:“18元8角8分。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面额为10元、5元、2元、1元、5角、2角、1角、5分、2分、1分,加起来是18元8角8分。”


外国记者问:“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?”周总理回答:“有!在我国台湾省。”


如此等等。这样的故事,我从小到大已经见过无数次了。稍微动动脑子就能想到,这种故事都是编的。


记者的工作是采访,不是脑筋急转弯。总理的工作更不是脑筋急转弯!周总理是伟大的革命家、政治家,硬生生被这些人传成了段子手。就像笑话中用金锄头耕田的皇帝,“东宫娘娘烙大饼,西宫娘娘卷大葱”。周总理如果泉下有知,也会哭笑不得。

 

沉思中的周恩来


另一个典型例子,是所谓“中国外交官跟八国联军对对联”的故事。


八国联军耀武扬威,给中国人出上联:“琴瑟琵琶,八大王王王在上”。中国外交官对下联:“魑魅魍魉,四小鬼鬼鬼犯边。”维护了国家尊严。


看到这种故事,我就想大骂“白痴”!八国联军是用武力打进来的,怎么会有心情学你的文化,还对什么对联!


还有一个所谓“李白智退番兵”的故事,也有相似之处。


番邦渤海国给唐朝送来一封国书,是用蝌蚪文写的,无人能识。番邦使者声称,如果唐朝无人能识得国书,就要起兵来犯。在满朝文武束手无策之际,李白挺身而出,辨识出了国书,并且用番邦文字现场写了一封回书,宣扬国威,吓得番邦俯首称臣。


这种故事的一个共同点是,迷信语言的作用,以为语言有某种神奇的魔力。好像国际争端、国家大事不是取决于武力、经济、科技这种硬的实力,而是取决于文采。


这是一种典型的前现代思维方式。原始人对世界的认识就是这种模式,符咒、巫术就是这样产生的。正确的思维是,科技比耍嘴皮子有用得多。玩过《文明》的人,都知道“长矛大战坦克”的笑话。知道实力来自哪里,你才称得上一个现代人。


这种故事还有一个共同点:提问者出的是一道“送分题”,所以回答者可以给出一个很漂亮的回答。但现实生活里根本不会有人这样说话,故意给你送上一个破绽百出的问题,等着你来做满分作文。除非这一问一答本来就是一伙的,就像相声里的捧哏和逗哏。


即使这样的回答很漂亮,也只是耍嘴皮子的小聪明,不是大智慧。大智慧是什么样的?


大智慧是能得到实打实的成果,而且这个成果是别人做不到的。例如邓稼先、于敏、钱学森等人的大智慧是能造出两弹一星,陈景润的大智慧是能证明“1 + 2”,袁隆平的大智慧是能培育出杂交水稻。


如果你懂得这个标准,懂得应该追求大智慧,能分辨小聪明和大智慧,那么你的思维水平就超过了90%的人。


你知道屠呦呦的大智慧是什么吗?我以前介绍过(诺贝尔奖后又有突破,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怎样的贡献?| 袁岚峰),屠呦呦想到把对青蒿中有效成分的高温萃取改成低温萃取,从而发现了青蒿素。所以屠呦呦得诺贝尔奖是实至名归的,并不是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,只是一个集体项目的代表而已。如果没有屠呦呦的灵光一闪,可能人类到现在都没有发现青蒿素,可能几百万疟疾病人已经失去了生命。

 

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中对青蒿抗疟的记载(摘自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演讲)


所谓“杨澜采访屠呦呦”的故事,在2015年屠呦呦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就出现了。最近又被四处传,大概是出于对茅台酒厂总工程师参评中国工程院院士即所谓“茅台院士”(如果“茅台院士”成真,钱学森等人情何以堪?| 袁岚峰)的不满。这种心情可以理解,不过抨击时弊也应该基于事实,而不是把谣言当成佳话到处传。


关于屠呦呦与院士制度,我在以前的节目里也分析过(诺贝尔奖后又有突破,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怎样的贡献?| 袁岚峰)。她没成为院士,确实是一大错误,反映了我国院士制度的重大弊端,反映了我国很长时间内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有问题。


有人说屠呦呦不符合院士的标准,但这是十分搞笑的说法。如果真有这样的标准,也只能说明这标准是错的,应该吸取这个教训,而不能说明屠呦呦没评上院士是正确的。


一个有趣的问题是,为什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仍然不是院士?原因很简单,她年纪大了,不愿意申报了。现在还不时有人传,屠呦呦又落选院士了!其实这都是谣言。


这个故事还让我感慨一点:许多人毫无鉴别谣言的意识,看到什么都信,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谣言这回事。在他们眼里,微信群、朋友圈就是最可靠的信息源。轻信到这种程度,真是too young, too simple, always naïve!


我经常在文章里引用,“我的朋友”、某某领域的专家谁谁谁说了什么。然后就总是有人反对,在他们眼里,这是拉虎皮作大旗,或者像芮成钢那样乱拉“我的朋友克林顿”。


我不禁要叹气:我说过多少次了,我引用“我的朋友”是为了表明这个信息很可靠,是有来源的,是可以追溯的,就像写论文要列参考文献一样(“我的朋友”真的是袁岚峰的朋友吗?| 科技袁人)。

 

2020年8月25日,作者与金灿荣教授在井冈山合影


我需要强调一下,我们应该有鉴别谣言的意识。可悲的是,许多人完全没有这个意识。连为什么要引用专家朋友这么基础的问题都想不通,说明在他们看来,一个道听途说的消息跟一个有专家背书的消息是一样的。可见这些人的脑子是一锅粥,无法做任何深入严肃的思考。


最后,“杨澜采访屠呦呦”有个再次令人大跌眼镜的花絮。我发了一条微头条(https://www.toutiao.com/w/a1693105480724492/)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是谣言之后,大多数读者都表示看明白了,受益匪浅。

 

网友的深入理解


但居然出现了一些神奇的网友,在评论区说:这个采访不是编的,是真的!甚至还说自己看到过视频!

 

网友说看到过杨澜采访屠呦呦的视频


一时间我简直有些恍惚:是这些网友太疯狂,还是这个世界太疯狂?于是百度一下,立刻就搜到了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辟谣声明(http://www.icmm.ac.cn/article/tzgg/2018/08/02/1780.html)以及杨澜的辟谣声明(http://news.youth.cn/jy/201510/t20151016_7213578.htm)。

 

《关于有关屠呦呦新闻报道的严正声明》

 

杨澜的辟谣声明


好吧,板上钉钉确认了这事是假的。有趣的问题是,那些宣称看到过“杨澜采访屠呦呦”视频的人是怎么回事?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学现象?


有网友指出,这种现象叫做“曼德拉效应”。

 

网友指出曼德拉效应


许多人表示,在自己的记忆中,曼德拉1980年代就已经在监狱中去世。他们甚至还能回忆起当年自己看过的报道、葬礼的电视片段,甚至还有曼德拉遗孀催人泪下的演讲。但事实是,曼德拉并没有死在监狱中,而是出狱成为了南非总统,直到2013年才去世,享年95岁(Beyond致敬曼德拉的歌曲《光辉岁月》:https://y.qq.com/n/yqq/song/002pKRoX4Qbafa.html)。

 

曼德拉(1918 - 2013)

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集体记忆错乱?


我的朋友、远梦心理首席心理咨询师程远指出,这涉及到社会心理学里的“从众效应”。其实很多人一开始是怀疑这种新闻的,但是看到转发的人很多,潜意识里担心与众人意见相左会被孤立,于是就加入其中。由此可见,“蠢”的背后往往是“怂”。我国古代“三人成虎”、“曾子杀人”的故事,也是典型代表。


我的朋友、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常务副主任唐义诚指出,社交网络导致了一个“交互记忆”的时代。我们拥有的不是属于每个人的独特记忆,而是通过与无数网民的互动,制造了一种“共同产生、共同更新和共同储存的群体性记忆”。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亨利·罗狄格给这一现象起了个非常形象的名字,叫“记忆的社会传染”。这就解释了子虚乌有的“杨澜采访屠呦呦”、“曼德拉在监狱中去世”何以能够疯传。


这令我想起了我以前跟人谈论宗教时感叹的一句话:人自我欺骗的能力是无限的!



扩展阅读
诺贝尔奖后又有突破,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怎样的贡献?| 袁岚峰
如何看待屠呦呦入围BBC“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”?| 袁岚峰
青蒿素抗药性居然可以克服,这是全人类的巨大幸运 | 袁岚峰
如果“茅台院士”成真,钱学森等人情何以堪?| 袁岚峰
“我的朋友”真的是袁岚峰的朋友吗?| 科技袁人
那些坚信谣言的人,究竟在想什么?| 袁岚峰

背景简介:袁岚峰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,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,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,“科技袁人”节目主讲人,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,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常务理事,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,入选“典赞·2018科普中国”十大科学传播人物,微博@中科大胡不归,知乎@袁岚峰(https://www.zhihu.com/people/yuan-lan-feng-8)。
责任编辑:杨娜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